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加快构建种植、加工、营销体系,提高中药材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脱贫致富,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
遵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新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统领,建设一批中药材生态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和合作社,建立中药材质量溯源体系,健全完善中药材市场流通体系,实现榆林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把我市打造成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中药材生态产业强市。
二、发展目标和原则
(一)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将中药材产业作为精准脱贫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打造,到2020年力争实现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中药材产业产值达到15亿元以上、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基地建设目标。到2020年,实现中药材种植基地总面积达到并稳定在40万亩,建成1000亩以上规范化种植基地20个以上,发展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以上,50亩以上大户面积占全市中药材总面积的60%以上。
——龙头企业培育目标。通过现有药材生产、加工、销售企业改造提升,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一批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好的骨干企业。到2020年力争培育中药材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五百万元的企业15家以上。
——名优产品培育目标。实施名品带动战略,做大做强药材产业。到2020年,培育以黄芪、黄芩、板蓝根、甘草、款冬花等为主的道地中药材名优品种5个以上、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件以上。
——产值目标。到2020年,实现中药材产业年产值达15亿元,力争培育年销售额过亿元道地品种1-2个;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来自中药材产业收入过千元,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加大组织动员和政策支持力度,营造有利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健康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拓展市场,增强竞争力。
——坚持突出特色、规模发展。重点发展有一定市场知名度的道地药材,建设完善的技术服务及质量追溯体系,强化品牌经营意识,注重打造地标产品,全面提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园区和基地带动,打造形成一批特色品种种植集聚区,着力实现相对集中连片规模发展。
——坚持企业主体、助农增收。努力培育和引进种植、流通、加工企业,发挥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通过多种组织经营模式,吸纳贫困农户积极参与基地建设,建立企业和农户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利益机制,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脱贫。
——坚持科技支撑、创新机制。加强科研攻关、技术集成和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创新,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强化农机农艺融合,提升机械化水平。创新合作组织发展、土地流转、农村经营管理服务等机制,增强现代中药材发展的内生动力。
——坚持招商引资、合作发展。牢固树立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求发展的理念,持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大型制药企业、战略投资集团、高端人才和重大项目落地我市,促进产业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适度扩大种植规模
1.科学规划布局,优化调整品种结构。中药材是一种特殊的经济作物,有严格的生态环境选择属性。各地在种类选择上应在把握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坚持“道地”和优生原则,优先发展当地常年栽培的药材,科学合理搭配种植,尽量做到主次分明、长短结合、优势互补。南部丘陵区,耕地资源丰富、土层深厚,重点发展黄芪、黄芩、桔梗、牡丹、芍药等以根、块根、块茎入药的多年生药材种类;北部风沙滩区,排灌条件良好、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潜力大,重点发展款冬花、薄荷、艾叶、蒲公英、板蓝根等以花叶茎种子入药的速生性药材种类;西部白于山区,耕地资源丰富、雨量少、日照充裕、温寒兼容,重点发展甘草、大黄、金银花等道地药材种类。各县区要尽快培育出2-3个当地适宜种植、品质上乘、优势突出、前景看好的主导品种和3-4个辅助搭配种植品种,形成以道地药材为引领的“南芪、北冬、西甘”的格局。切忌盲目扩大面积,稳步推进规模发展。
2.建立良种(苗)繁育体系,保障产业持续发展。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方式,抓好中药材种子种苗“源头工程”,推进我市中药材种苗基地建设,构建我市中药材良种繁育体系。一是加强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由技术推广部门牵头,开展野生中药材资源普查、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建设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圃,收集整理我市道地中药材,开展种质资源保护与提纯复壮、规范化繁种育苗、驯化栽培等技术研究,培育选育新品种,促进资源恢复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中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积极支持具有培育中药材种苗能力的企业、生产经营主体从事种苗生产,建设一批具有高水平的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中心、良种繁育基地、大棚育苗区和实验示范基地,保障基地建设用种用苗。
3.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支持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农业园区开展中药材基地建设。重点扶持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100亩以上的专业合作社、千亩以上的农业园区,鼓励药材营销企业积极参与基地建设。推行“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化运作模式,引领和带动周边乡村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推进我市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种植,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征的中药材生产布局。
(二)提升种植科技水平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充分利用现有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体系人才资源,在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增设中药材栽培技术研发与推广科室,强化对中药材的生产管理与技术指导;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现有农技推广人员进行中药材专业技术培训,快速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的推广队伍;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对中药材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明确技术指导责任人,实行点对点服务;利用阳光培训工程、农民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培训平台,加强对药农、经纪人的实用技术培训,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使70%以上的药农掌握主要药材品种规范化种植技术,依靠科技推进产业发展。
5.强化科研平台建设,增强药材发展后劲。以园区为载体,以药材加工销售企业为主体,诚聘陕西中医药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学院等高校参与,建立产、学、研、加多部门合作平台,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集成和实用小型农机具的引进、改进、研制,尽快选育和引进一批适合我市栽培的中药材新品种,提高品质、产量和效益。强化对种植技术的培训,着力提升药材种植科技含量。通过产学研合作,着力构建产加销、科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发展体系。
(三)加大品牌建设力度
6.推动品牌建设,打造名优生产基地。立足“子洲黄芪”、药典名录“榆林款贡城款冬花”等知名品牌优势,加强对中药材、地理标志产品和注册商标的申报、保护和使用。按照“绿色”理念要求,控肥控药,建立健全中药材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强化标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确保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可靠,着力把我市黄芪、黄芩、远志、甘草、款冬花等品种培育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增强榆林中药材的市场竞争力。
(四)加快培育龙头企业
7.发展壮大加工企业,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围绕“子洲黄芪”深加工,组建市县强有力的专业招商团队,开展针对性产业招商,有目的的与知名药品企业对接,开发黄芪口服液、黄芪注射液等精深加工产品。鼓励和扶持药材经营加工企业,采取独资、合作合资等方式扩大中药饮片、芪茶生产规模,加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8.支持产业融合,扩大药材产业收益。推动中药材产业与旅游、文化、养生等产业融合。支持和鼓励药材专业合作社、种植园、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打好“药旅、药文、药养”组合拳,着力打造一批“赏药文、品药膳、沐药浴、带药礼”等具有时代特色的高效休闲度假农家乐,实现中药材产业与旅游产业、养生产业及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提高药农经济效益,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五)促进流通体系建设
9.建设药材交易市场,提高中药材市场调控能力。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筹集建设具有交易、初加工、仓储、流通能力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增强药材市场调节供给能力。加快南部六县以子洲为中心、北部以榆阳为中心、西部以靖边东坑为中心的三大药材集散地市场建设步伐,努力将其建设成集店铺、交易大厅、电子商务、中药材仓储物流、商务配套的现代化中药材市场。培养一批中药材经纪人,做好产地市场与销售市场之间的连接、交流与合作。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社推广“产前签订单、产中推技术、产后抓营销”的市场经营模式,增强中药材交易流通能力。
10.发展“互联网+”,促进药材电商交易。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依托农品互联网第三方交易平台,探索“大数据+地域特色高效中药材示范园区+旅游业”电商路子。以米脂农商网为试点,鼓励市内企业、种植大户和个体经营者开设药材及初加工产品网店,逐步扩大建设范围,推动中药材网上销售,实现传统交易向现代流通体系的转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上将成立分管副市长组长的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发改、财政、农业、商务、中小企业等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负责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政策制定、组织协调和督查指导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县区、乡镇人民政府也应成立相应领导组织,落实办事机构,制定发展规划,出台配套措施,统筹推进工作,确保协同发展。
(二)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完善和落实相关财政补助政策,建立以群众投入为主体,政府扶持为引导,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投资机制。市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种苗繁育基地建设、技术培训、龙头企业扶持等。各级政府要出台配套的扶持政策,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加大信贷资金投放,通过抵押、贴息贷款、中药材保险等方式解决农户的资金困难,引导和鼓励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参与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三)强化部门职责考核。为了促进各级各部门把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来抓,市政府将实行年终考核一票否决。市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将制定出详尽考核办法,定期督查、通报、考核产业发展计划的执行情况,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单位和县区政府抓好工作任务落实。各级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明确职能职责,抓好落实。并向上级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涉及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数据、指标及督查考核进展情况,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6月5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党群机构网站
政府机构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中省驻榆单位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