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榆政办发〔2014〕63号
时间:2019-02-21 15:24
分享: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为了认真贯彻《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陕政办发〔2013〕93号)精神,进一步增强全市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期盼,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管理法制化进程,为构建“和谐榆林、美丽榆林、幸福榆林”提供有力保障。到2020年,全市气象灾害监测自动化率达到90%以上,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暴雨过程预报准确率达到70%,强对流和沙尘暴天气24小时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年均人工增雨作业影响面积达到90%以上,防雹有效率达到80%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科学规划和调整优化观测站网布局,更新改造观测站设施设备,提高气象观测时空分辨率和自动化水平。在江河水库、水体、山区等重点防范区域和气候条件复杂区域加密建设区域气象观测站,在灾害易发区域增设局地警戒雷达。加快建设面向农业、林业、旅游、交通等行业服务的专业气象观测网,增设温室气体、气溶胶、酸雨、风能、太阳能和雷电等特种气象观测站点,建立应急气象观测系统。将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纳入各级城乡规划,保证气象探测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连续性和可比较性。全面升级市县气象专线通信宽带,加快气象装备保障系统和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提高信息的综合处理和应用能力。

       (二)增强气象预报预测能力。实施数值预报应用工程建设,引进高时空分辨率的中尺度数值模式系统,推进乡镇精细化预报系统建设,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短期气候预测能力。实施城市气象服务工程,建立暴雨、雷电、城市内涝、空气质量、大气污染等气象预报预警业务平台,提高城市运行和突发事件、重大社会活动的气象保障能力。实施多灾种气象预报预警工程,完善部门会商研判和周边区域联报联防机制,全面开展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森林火险预报预警业务,进一步提高灾害防范能力。

       (三)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强化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及时向社会发布气象防灾减灾、公众气象预报与生活气象、环境气象等信息。在公共场所建立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无线大喇叭、气象信息触摸屏等信息接收和播发设施,开通气象微博、微信,多渠道为公众提供快捷、周到的气象服务。深化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完善红枣、小杂粮、马铃薯、玉米等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系统,推广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开展生态环境(植被、大气、水体等)动态监测评估,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支撑系统工程。开展农业、水资源、能源等行业适应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风能、太阳能应用研究,编制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有力支撑。围绕城镇化建设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建立健全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

       (四)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完善市、县区、乡镇、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部门联动和应急响应机制。全面建成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完善快速发布机制,确保提前20分钟以上发出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实施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建立交通气象监测预警服务一体化平台。深入推进农村和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快气象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水平。加强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和重点单位气象安全员的业务培训,配置必要的装备,构建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基层气象灾害应急队伍体系。

       (五)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施布局,健全榆林市级飞机增雨(雪)跨区域协同作业指挥体系,加强定、靖两县与宁夏飞机增雨基地合作项目,推进全市人影作业点标准化建设和人影基地二期(无人飞机增雨项目)建设,构建综合、立体、连续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网络。进一步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机制,加大抗旱增雨、人工防雹作业力度,及时组织开展森林草原火灾、神木红碱淖生态保护、空气重污染等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努力减轻灾害损失。

       (六)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气象防灾减灾、精细化天气预报、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重点领域,加强气象关键业务和核心技术研发与攻关。积极推进气象部门与相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气象及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构建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快先进技术的业务应用,提高气象科技创新的贡献率。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团队、骨干人才和专家型预报员队伍建设,健全人才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保障机制,提高气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七)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建设。按照功能适用、规模适度、建设集约的要求,实施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改善业务及工作条件,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在土地征用和项目报批上给予大力支持。建设完善县级公共气象服务平台、气象监测预报平台和气象灾害预警指挥平台,强化乡镇(街办)气象工作站和村级(社区)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提高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要将气象现代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构建和完善齐抓共管的组织指导体系和协调联系制度,将重点任务纳入目标责任考核,细化责任,强化措施,统筹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部门要主动做好规划编制、组织实施等工作。发改、财政、工信、交通、国土资源、农业、水利、林业、旅游等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共同支持气象现代化建设。市气象局会同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制订全市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指标监测评价体系,加强对相关工作的监测评估。

       (二)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气象事业发展财政投入机制,做好“十三五”期间全市气象重大工程项目规划,加大对气象工程建设投入力度,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加大面向公共气象服务系统运行的经费支持,确保重要公共气象服务设施正常运行。逐步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

       (三)坚持依法行政。抓紧制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管理、气象信息服务管理等地方性法规,完善防雷安全、环境气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与装备、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气象灾害预警与防御等气象标准体系,推进气象社会管理和气象业务的法制化、标准化。进一步完善气象行政执法、行政许可体系,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依托科普场馆、气象台站建设气象科普教育平台,广泛宣传和普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为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

       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4年7月7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
榆林市人民政府
承办:

市政府办公室

市政务信息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

技术支持:
0912-3893665
电脑端

主办: 榆林市人民政府

承办: 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陕公网安备 61080202000190号

网站标识码:6108000003

陕ICP备06001574号

技术支持:0912-3893665

主办:

榆林市人民政府

承办:

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支持IPv6


网站标识码:6108000003


陕ICP备06001574号


陕公网安备 61080202000190号


技术支持: 0912-3893665

榆政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