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索引号] 12610800MB29219970/2025-00032 [ 主题分类 ] 文化
[ 发布机构 ] 榆林市政府政务信息化服务中心 [ 发文日期 ]
[ 效力状态 ] [ 文 号 ]
[ 名 称 ] 关于《榆林市陕北民歌保护传承和发展条例(草案)》的说明
关于《榆林市陕北民歌保护传承和发展条例(草案)》的说明
来源:榆林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时间:2025-07-04 10:20
分享:

一、制定条例的必要性

陕北民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黄土高原的历史记忆与红色革命精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朵奇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陕北民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革命基因,坚定文化自信,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榆林市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条例。该条例旨在回应人大代表建议,切实推动陕北民歌活态传承与创新性发展‌。制定本条例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落实国家文化战略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陕北民歌作为陕北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保护传承是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举措。

二是‌破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的迫切需要‌当前陕北民歌面临传承人老龄化、传统曲目流失、传播渠道单一等问题。尽管“信天游”等代表形式已纳入非遗名录,通过立法建立系统性保护机制,明确政府职责、资金保障和传承人权益,推动活态传承与发展

三是‌服务地方发展的现实需求‌陕北民歌与榆林文化旅游、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发展潜力巨大。立法将推动民歌主题景区、沉浸式文旅项目开发,助力打造文旅产业集聚地及西北地区民间艺术发展的文化高地,持续推动榆林国家级陕北文化保护区建设,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条例的起草和审查过程

20253月,省人大教科文卫委组织召开陕北民歌保护传承发展协同立法座谈会,统筹榆林、延安两市组建联合立法领导小组,建立“统一标准+特色补充”的协同立法框架,要求同步推进条例草案起草。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将制定《榆林陕北民歌保护传承和发展条例》纳入2025年立法计划,并严格按立法程序启动《条例(草案)》起草工作。

在立法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一是建立‌协同立法机制。为高质量、协同性推进立法工作,我市人大协同延安人大成立立法工作专班,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及教工委、法工委、市文旅局等人员组成,并共同邀请中国音乐家协会陕北民歌研究会配合,严格按立法程序启动《条例(草案)》起草工作。二是‌调研起草。立法工作小组多次榆林延安等地开展陕北民歌保护专题调研,传承现状、存在问题及基层诉求进行重点调研‌。在大量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参考陕南民歌协同立法经验,结合榆林陕北民歌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实际情况,于4月14日形成《条例(草案)》第一稿。三是修改审议。按照立法程序要求,我们通过召开座谈会、书面印发等方式,广泛、多次征求省人大常委会、两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法律专家、文化学者、非遗传承代表、陕北民歌传承人等意见建议,及时梳理采纳,先后对《条例(草案)》进行十五次大型修改。5月16日,组织召开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合法性审查,6月20日,提交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主任会议审议通过,形成了提请本次人大常委会审议的送审稿。

三、条例制定的主要依据

《条例(草案)》的制定过程中,坚持以上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核心依据,参照《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的立法结构,并汲取《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汉中市陕南民歌保护传承发展条例》安康市陕南民歌保护传承发展条例》商洛市陕南民歌保护传承发展条例》实施效果,结合榆林实际制定《条例(草案)》。‌‌

、‌条例草案的主要内容

《条例(草案)》共条,包括总则、保护传承、人才培养、传播发展、保障措施法律责任和附则。主要内容如下:

(一)总则

立法目的:保护传承发展陕北民歌,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践行核心价值观。

‌适用范围:‌榆林市行政区域内陕北民歌的相关活动。

‌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双百”方针,以保护优先、活态传承、守正创新为原则,构建政府主导、专家指导、社会参与、区域协作、科技赋能、依法保护的综合体系。

界定标准:‌明确界条例中“陕北民歌”的概念及其涵盖的具体形式。

‌保护对象:‌详细列举了包括民歌本体、相关资料、技艺、实物、空间等在内的八大类保护传承对象。

‌政府职责:‌市、县(区)政府负责组织领导责任,纳入规划,建立机制,保障经费。乡镇街道落实相关工作。

‌主管部门:‌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牵头,其他相关部门协同配合。

‌社会参与激励:‌鼓励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参与,对突出贡献者给予表彰奖励和宣传支持。

(二)保护传承

‌规划先行:‌市文旅部门编制专项规划。

‌资源普查与记录:‌建立健全普查制度,运用多种手段全面记录保存资源,建立数字化档案库并公示进度。

‌名录管理:‌编制并动态管理陕北民歌保护名录。

‌抢救性保护:‌制定《濒危陕北民歌抢救性保护操作指南》,明确认定标准和流程,‌重点记录红色歌曲背景与革命故事

‌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引导申请专利、商标、著作权,‌严禁歪曲贬损。‌

‌设施建设:‌加强传习所、展示馆、文化生态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免费开放。

(三)‌人才培养‌

‌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差异化培养和红色基因传承。

‌引进机制:‌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引进机制,纳入地方人才规划,制定灵活招引政策。

‌人才库建设:‌建立人才库,分类动态管理,定期评估,公布急需人才目录。

‌传承人支持:‌对代表性传承人给予场所、经费等支持,鼓励设立传习所(工作室),明确传承人义务。

‌青少年培养:‌支持建立青少年培训及研学基地,鼓励学校、文化机构举办民歌传习活动。

‌校园普及:‌推进“陕北民歌进校园”,鼓励开设特色课程、社团、兴趣班,与演出团体、传承人合作。将陕北民歌纳入音乐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支持高校职校建设人才培养基地,鼓励院团与院校联合培养。

‌人才服务与保障:‌人社部门做好招考招聘引进的服务保障,支持职称晋升、进修培训,鼓励民间艺人评职称。

‌专业提升:‌举办比赛、研修班、大师工作坊、公开课等活动提升从业人员水平。

(四)传播发展

‌宣传推广:‌利用公共场所、公益广告、公共交通工具等展示传播;结合节庆、民俗、博览会等活动展演。

‌媒体责任:‌要求广播、电视、报刊、融媒体等设立专栏、专题节目,普及文化,营造氛围。

‌公共文化机构作用:‌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开展相关活动。

‌融合发展与创新传播:‌推动民歌与旅游、影视、数字技术融合;加强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建设在线剧院、数字剧场,培育线上演播等新业态。

‌区域协作:‌榆林与延安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协同举办活动、创作研究、对外交流、保障跨区域演出、共建研究基地。

‌研究与创作扶持:‌根据需要设立研究机构;采取资助研究出版、支持新创曲目、支持参赛交流、举办活动、选送进修等措施扶持研究和创作。

‌产业融合:‌推动民歌与农业、文旅、体育、康养产业融合,规划建设主题公园、民歌大舞台、“歌从陕北来”平台,推出特色旅游演艺、沉浸式体验、主题线路。鼓励利用科技手段与动漫、网游、文创等融合开发产品。鼓励在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等场所打造活态传承空间和体验产品。

(五)保障措施

专项资金保障:‌设立陕北民歌保护传承和发展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增长机制。明确规定资金用途。

‌资金监管:‌财政、审计、文化部门加强专项资金监管,确保专款专用。

‌专家委员会:‌市政府建立专家委员会,负责制定指南规范、项目验收、指导培训等。

‌税收优惠:‌对捐赠、捐助、资助、赞助等参与行为给予税收优惠。

‌扶持引导:‌加强对参与演出、创新团体的扶持规范和引导,鼓励民间团体、企业参与。将陕北民歌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可通过展演、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资助等方式支持。

(六)法律责任

明确侵占、破坏陕北民歌史料、文物和实物的法律责任。对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七)附则

规定条例的实施细则制定和施行日期。

五、条例的主要特点

(一)‌明确红色基因传承重点:‌特别强调对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时期创作的红色民歌文献、背景故事的抢救、记录和保护,并将其融入人才培养,凸显地方特色和政治意义。

(二)‌构建全方位保护体系:‌涵盖本体保护、载体保护、记录保护、知识产权保护、设施保护。

(三)‌强调科技赋能:‌明确提出运用数字化处理建立数字化档案库,推动与数字技术融合,建设在线剧院、数字剧场,发展线上演播新业态。

(四)‌创新传播与融合发展:‌线上线下结合,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大力推动民歌与旅游、影视、文创、动漫、网游、农业、体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开发体验性产品和项目,将文化资源转化社会经济发展动力。

(五)‌活态传承空间:鼓励利用传统村落、历史建筑、民歌博物馆、传统民宿等场所打造表演展示空间,使民歌融入现代生活场景。

(六)‌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多层次覆盖:‌从青少年普及教育到专业人才培养、再到领军人才。

‌机制化保障:建立人才引进人才库动态管理急需人才目录公布职称晋升支持机制,畅通间艺人评职称渠道。

(七)‌强化区域协作机制:‌专门规定榆林与延安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在活动举办、艺术创作、研究、演出交流、基地建设等方面深度合作,打破行政壁垒,形成保护合力。

(八)‌设立专项资金并明确用途:‌确保经费来源稳定,并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和范围做出明确规定,强调资金监管。

(九)‌设立专家委员会:‌提供专业指导和评估,提升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明确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多种方式参与,并提供税收优惠,调动社会积极性。

(十一)‌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将陕北民歌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保障其公共文化属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
榆林市人民政府
承办:

市政府办公室

市政务信息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

技术支持:
0912-3893665
电脑端

主办: 榆林市人民政府

承办: 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陕公网安备 61080202000190号

网站标识码:6108000003

陕ICP备06001574号

技术支持:0912-3893665

主办:

榆林市人民政府

承办:

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支持IPv6


网站标识码:6108000003


陕ICP备06001574号


陕公网安备 61080202000190号


技术支持: 0912-3893665

榆政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