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榆林市“文明新风进万家”移风易俗活动走进靖边县席麻湾镇席麻湾村。村文化广场上,座椅摆得满满当当,老人们早早来到现场,活动一开场,就被一场精彩表演深深吸引。
活动伊始,舞台中央走出一位身着花脸戏服的演员——京剧变脸一亮相,红、黑、金三色脸谱“唰唰唰”地变换,“翻脸”比翻书还快。老人们纷纷探着身子往前凑,嘴里不停念叨:“我的天,这咋变的?眼都没眨就换了样!”
变脸刚结束,演员又突然从背后抽出一根细长杆子,朝空中轻轻一扬,杆顶“唰”地绽放出一束红艳艳的纸花,台下老人齐声叫好。紧接着,他掏出一个气球,吹得圆鼓鼓后轻轻一捏,“啪”的一声,一只活蹦乱跳的白鸽竟从里面飞了出来!
鸽子扑棱着翅膀落在演员的胳膊上,他笑着走向台边,把鸽子凑到前排大娘眼前。大娘笑得假牙都露了出来,念叨着:“活了大半辈子,头回见变脸还能变鸽子,这戏比赶庙会还热闹!”
热闹过后,精彩继续。陕北说书《移风易俗记心间》一开口,三弦声伴着地道的靖边话,将“丧事简办不铺张,婚事新办不攀比”的道理唱得明明白白,老人们听得入耳又入心;小品《麻将夫妻》里,两口子因打麻将吵得鸡飞狗跳,最终知错改正的模样,逗得老人们哈哈大笑,纷纷附和:“可不是嘛,赌钱就是害家呀!”
秦腔《三娘教子》一开嗓,三娘含辛茹苦抚养继子、教他成才的唱段,让台下不少老人跟着哼唱。张大妈一边擦着眼角,一边说:“养娃就得教他孝,这戏唱到咱心窝里了!”更让人过瘾的是信天游,歌手一亮嗓子,高亢的曲调飘荡在村子上空,老人们跟着打节拍,拍着手喊:“唱得好!就该这么唱!”
广场另一头,挂着一幅大大的镇北台背景——灰砖城墙、古色古香的城楼,看着格外敞亮,这里是专门为老人们设置的纪念照拍摄点。
村里的康奶奶腿脚不便,志愿者小心翼翼地扶着她站到背景前,帮她捋平整衣襟,又轻轻理了理头发,笑着说:“您抬头笑一个,给您照得俊格蛋蛋的!”
快门按下的瞬间,康奶奶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拿到洗好的照片,她反复摩挲着,笑得合不拢嘴:“这下好了,娃在外地打工,看照片就知道我跟咱榆林的‘大台子’合过影,比打电话还实在!”
“爱心义剪”的摊位前排起了长队。理发师一边给老人剪头发,一边拉家常:“叔,您这头发长了,给您剪个短点的,看着利索,等会儿拍照片更精神!”
剪完头发,袁爷爷轻轻拍了拍脑袋,笑出了声:“比镇上剪得还合心意!你看这发型,站在镇北台背景前拍照,出去串门都有面子!”志愿者手中的剪刀“咔嚓”作响,剪去的是碎发,留下的是满满的贴心。
精彩的表演结束后,农技专家紧接着开讲。专家几句话就点出了席麻湾村的优势:“咱村土壤好、光照足,是种庄稼的好地方,选对品种好好种,准能有好收成。我看种南瓜就很合适。”老人们听得格外认真,有的频频点头记在心里,都觉得专家说的是“实在话”。
最让人振奋的是表彰环节!村干部手持荣誉证书走上台,高声念出村里的文明模范名单:“种植能手马晓兵,拴正人家王凤才。”被表彰的村民接过证书时,台下老人使劲鼓掌。大家看着模范们的身影,心里都想着:“咱也得向他们学习,把日子过文明、过红火!”
活动临近尾声,民俗专家走上台,和老人们一起商议村规民约。“婚事别要天价彩礼,一家人和气比啥都强”“老人活着多孝顺,比死后大操大办强”,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说的全是心里话。
最终确定的村规民约,条条都接地气。老人们纷纷表示:“这规矩是咱自己定的,肯定得好好遵守!”
这天的席麻湾村,处处是热闹景象。老人们揣着纪念照、带着种庄稼的“实在法子”、心里装着满满的欢喜回了家。其实,文明新风从不是空洞的大道理,它就是戏台子上的一段变脸、一曲信天游、一张暖心照片,是台上一句实用的农技叮嘱——这些接地气的小事,把好日子的模样,清清楚楚地摆在了老人们眼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党群机构网站
政府机构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中省驻榆单位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