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6108000160825732-G-2022-001436 | 发布日期 | 2022-02-11 15:19 | 发布机构 | 市政府政务信息化服务中心 |
标 题 | 《榆林市产业类项目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政策解读 |
一、起草背景和依据
1.旧政策到期,需要更新政策。2016年底,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地方政府可以制定适合本地的招商引资政策。从2017年起,市上各行业管理部门陆续出台18条优惠政策,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截止2021年底,已经全部到期,需要重新制定政策。
2.加强顶层设计,要求出新政策。2021年,我市出台了《中共榆林市委榆林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榆字﹝2021﹞62号),从机构机制、人财物等方面给招商引资工作全面支持,其中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修订优惠政策。要求加大奖补力度,对引领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全产业链项目、链主型项目给予更多更大优惠。
3.开辟新赛道,必须有好政策。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新发展要求。针对双碳背景下,榆林能源化工产业全部受到影响,一些已落地项目无法开工建设,转型升级的要求比任何时候都迫切。榆林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产业,开辟新的经济发展赛道。在这个窗口期,对于区位优势不明显、产业聚集效应不强、创新动力不足的地方,必须有好的政策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
4.政策起草过程。按照学沿海、仿优秀、比周边的思路,由市外事外经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组成起草组。赴广东深圳,邀请发展前沿地区的政府部门、企业代表、商协会召开研讨会,学习深圳各方面代表对招商引资政策修订工作的理解和建议,了解企业关心什么?政府需要什么?此外还收集昆山、湖州等地的政策资料进行对比研判;赴山西忻州召开了座谈会,实地调研了忻州半导体产业园,学习忻州半导体产业从无到有如何实现,了解已经落地的半导体企业,当时关注什么?现在关注什么?未来想要什么?将我市起草条款与省内西安、汉中、延安,以及榆林周边银川、鄂尔多斯等地政策进行比较,在允许范围内争取做到优惠最大化。
二、主要内容
共15条,除适用范围、解释说明3条外,实质性条款12条。
(一)政策第二条:用地补贴。对符合榆林市优先发展产业方向或战略性新兴产业、亩均投资高于榆林市亩均效益评价(工业新增项目规范指南推荐值)同类型A档企业平均值的项目,投产后,按亩均投资高出平均值的百分比,给予资金补贴。
(二)政策第三条:用电补贴。对年用电量1亿度以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优先布局增量配电网试点园区,用电价格参考同类地区同类项目电价水平,由市、县(园区)与企业协商确定。
(三)政策第四条:厂房租赁补贴。政策内容:对入驻标准化厂房、年纳税达到100元/平方米、300元/平方米、500元/平方米的项目,按当年租金分别给予租金补贴,补贴三年。
(四)政策第五条:固定资产投资奖励。对新引进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一产、二产、三产类内资项目,按照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土地费用)的5%给予奖励;对新引进二产类内资项目,按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5000万元(含3000万元)、5000万元及以上,分别按照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2%给予奖励。单个项目最高奖励3000万元。1254374498
(五)政策第六条:外商投资奖励。对外商在榆林市设立的直接投资项目,年投资额在300万美元以上的新项目、100万美元以上的增资项目,按其投资金额的3%给予奖励。单个项目最高奖励3000万元人民币。
(六)政策第七条:产业协作奖励。鼓励采购招商引资落地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上下游配套,给予采购方企业一定奖励。
(七)政策第八条:科技研发转化奖励。对整体迁入榆林市的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承诺10年不从榆林市迁出,分别一次性奖励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
(八)政策第九条:引进人才奖励。对招商引资落地企业引进的高层次领军人才、高级管理人才或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每引进一名(每户企业不超过8名)分别给予企业200万元、40万元奖励,分5年等额兑付。向引进人才和企业高管发放人才绿卡,享受三年内免费入住人才公寓或每人每年给予2万元住房补贴等政策,优先保障子女入学、家属就业,优先在机场、火车站通行。
(九)政策第十条:用工补贴。对新引进企业与员工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且足额缴纳社会保险的,新吸纳就业人数达到50人以上(不含第九条已奖补人员),按照高级职称、中级职称、技术工人分别给予用工企业3000元/人/月、2000元/人/月、1000元/人/月补贴。单个企业累计最多补贴三年,每年最多补贴100人。
(十)政策第十一条:金融引导支持。对将公司注册地、纳税登记地迁入榆林市的外地上市公司、新三板创新层和基础层挂牌公司,承诺10年不从榆林市迁出,分别奖励1000万元、300万元、200万元,3年内按照奖励总额的30%、30%、40%兑现。
(十一)政策第十二条:支持总部落户。对在榆林市新设立或新迁入榆林市的总部企业,承诺10年内注册地址不从榆林市迁出,不减少注册资本,按照实缴货币资本10亿元及以上、5亿元—10亿元(含5亿元)、1亿元—5亿元(含1亿元),分别给予最高3500万元、2500万元、1500万元的落户奖励,3年内按照奖励总额的30%、30%、40%兑现。
(十二)政策第十三条:支持中介招商。对与市、县(园区)签订合作协议的招商中介机构或个人,项目落地建成后,对引进外资项目的,按实际利用外资的6‰给予奖励,单个项目最高奖励1000万元。对引进农业(含农业加工)和社会服务类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工业类内资项目,分别按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的4‰、3‰、2‰给予奖励。单个项目最高奖励500万元。
三、名词解释
榆林市优先发展产业:指高端装备制造、生态环保、现代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等符合榆林市“十四五”发展规划产业,以及数字经济、航空航天、智能无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参照国家统计局公布《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
外商直接投资:外方投资者根据外商投资企业的合同(章程)的规定实际缴付的出资额,纳入商务部利用外资统计口径。参照《陕西省商务厅关于调整利用外资统计口径的通知》(陕商发﹝2018﹞77号)
独角兽企业: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创业公司。它被视为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风向标,主要在高科技领域,互联网领域尤为活跃,代表了新经济业态,引领着社会创新。
瞪羚企业:创业后跨过死亡谷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认定范围主要是产业领域符合国家和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涵盖新兴工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健康、人工智能、金融科技、节能环保、消费升级等领域。
专精特新:“专”,即专业化。是指采用专项技术或工艺通过专业化生产制造的专用性强、专业特点明显、市场专业性强的产品,其主要特征是产品用途的专门性、生产工艺的专业性、技术的专有性和产品在细分市场中具有专业化发展优势。“精”,即精细化。是指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或工艺,按照精益求精的理念,建立精细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通过精细化管理,精心设计生产的精良产品,其主要特征是产品的精致性、工艺技术的精深性和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特”,即特色化。是指采用独特的工艺、技术、配方或特殊原料研制生产的,具有地域特点或具有特殊功能的产品,其主要特征是产品或服务的特色化。“新”,即新颖化。是指依靠自主创新、转化科技成果、联合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式研制生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其主要特征是产品(技术)的创新性、先进性,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较高的附加值和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高层次领军人才:包括两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入选国家和省级人才项目的高层次人才 (团队);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创新创业领军型人才;在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且有从事重大项目、关键技术或新兴学科研究经历,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科研人才 (团队)。
高级管理人才:指在国内外知名企业等担任过中、高级管理职务两年以上,精通相关领域业务和国际规则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团队)。
刚性引进:是各单位引进人才的一种方式,分为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刚性引进是指用人单位与人才建立劳动关系并签订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引进形式,人才的人事关系需要转移。柔性引进是指人才人事关系不转移,采取兼职,客座、顾问、定期服务、合作开发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
新三板创新层公司:三板市场起源于2001年“股权代办转让系统”,最早承接两网公司和退市公司,称为“旧三板”。2006年,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代办转让系统进行股份报价转让,称为“新三板”。“创新层”,是指根据新三板分层制度的有关规定,全国股转系统将所有在新三板挂牌的公司,划分为创新层和基础层两个层级,符合不同标准的挂牌公司分别纳入创新层或基础层管理。
基础层挂牌公司:“基础层”是指按照新三板分层制度的相关规定,国家股权转让制度将所有在新三板上市的公司分为两个层次,分别是创新水平管理和基础水平管理,符合不同标准的上市公司分别被纳入创新水平管理和基础水平管理。
四、其他需要解读的事项
为了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由市招商引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另行起草了《<榆林市产业类项目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兑现细则(试行)》(榆招委办发〔2022〕4号),对政策申报主体、审核程序、需要提供的资料等进行了全面明确。
五、解读人
王晓锋 榆林市外事和对外经济协作局招商科科长
网站地图 意见建议 关于我们 公开审查 榆政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榆林市人民政府主办 市政府办公室承办 市政务信息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
网站标识码:6108000003 陕ICP备06001574号 陕公网安备 61080202000190号
办公地址:陕西省榆阳区青山东路1号 技术支持:0912-3893665